繼今年5月美團宣布推出新品牌“美團配送”,并開放配送平臺后,阿里旗下的餓了么口碑日前也宣布,旗下即時物流品牌“蜂鳥”獨立,并將在未來3年建立2萬個全數字化即配站。
業內人士認為,即時物流品牌的獨立將首先改變平臺整體的接單量,通過接入商家等第三方平臺,外賣配送人員勢必能夠獲得更多訂單。
不過,對餓了么口碑而言,其在將“蜂鳥”獨立出來、加緊布局即時物流的同時,也面臨來自美團配送、京東達達,甚至順豐等快遞企業的競爭。未來若更擅長配送服務的快遞公司加大在即配領域的布局力度,整個市場格局或許還存在一定變數。
即時物流獨立背后,運力資源分配成關鍵
“作為未來物流體系的核心環節之一,本地即時配送必然要升級到具有獨特價值和戰略意義的智能體系。”餓了么口碑相關負責人告訴藍鯨TMT記者。
對于餓了么口碑來說,如今其仍然在與美團爭奪市場份額。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網絡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美團市場份額64.1%,餓了么和餓了么星選市場份額分別為25%和8.7%。
為此,餓了么也在今年年初大舉“招兵買馬”。2月底,餓了么口碑宣布2019年將招聘5000人,新增80萬蜂鳥騎手。在餓了么與口碑合并之初,阿里巴巴集團CEO兼董事局主席張勇曾稱,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上游將面向從一線到六線城市“衣食住行”領域的商家市場,目標也絕不僅僅是做大餐飲市場,而是重新定義城市生活。
但無論哪家平臺,即時物流競爭的背后歸根結底仍然是如何用人。光大證券分析師范佳瓅在研報中指出,即時配送網絡已成為電商巨頭的新零售基礎設施,“專送+眾包”結合將會助力形成峰谷調配能力。
分析觀點認為,由于就餐時間時與非就餐時間不對稱,運力資源在后者中資源閑置,峰谷調配是目前的一大痛點。
以美團為例,根據其發布的財報,2018年美團餐飲外賣共有63.9億單交易,同比增長56.3%;其餐飲外賣銷售成本由2017年的193.3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328.7億元,同比增長70%。美團方面表示,銷售成本的增加主要來自餐飲外賣騎手成本的增加。有數據顯示,美團在2018年獲得收入的騎手數量超270萬,按前述訂單交易量來計算,平均每位騎手每日經手的餐飲外賣訂單量不足兩位數。
對于“蜂鳥”等即時物流配送的獨立,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改變平臺整體的接單量。“蜂鳥”等通過接入商家等第三方平臺,外賣配送人員能夠獲得更多訂單。美團配送總經理魏巍此前稱,希望通過美團配送資源的開放,橫向滿足商戶、用戶在更多品類和場景上的即時配送需求,縱向可以共享末端配送資源。
餓了么口碑負責人指出,騎手所配送的種類覆蓋早餐、下午茶、宵夜等時段,蜂鳥也在將不同時段、不同品類、不同渠道進行結合,以保證整體運力效率。
“蜂鳥發展到今天,已經從單純的外賣履約環節成長為商業支柱性基礎設施。蜂鳥獨立后,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就是將開放服務運力給更多行業和地域。”餓了么口碑上述負責人告訴藍鯨TMT記者,即時配送的競爭力關鍵在于數字化解決方案和生態協同,蜂鳥有整個阿里經濟體的支持,已成為阿里新零售的基礎設施之一。
即時配送市場格局短期內難以確定
毋庸置疑,目前即時配送正處于物流行業的新風口。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比達發布的《2019年第1季度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第1季度,我國即時配送市場交易規模達到726.5億元,環比增長12.0%;其中,餐飲外賣品類訂單量最高,占比達58.7%;但和去年相比,占比下降6.2%。
這組數據同樣透露出,即時配送正從過去以餐飲外賣為主導,到如今的多元化方向發展。
比如2018年8月,美團與海瀾之家戰略合作,開始“外賣送衣”。餓了么則與“屈臣氏”合作,瞄準個護美妝的即時配送;餓了么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品牌上線后其訂單量月均增長率連續保持在40%左右。
而需要注意的是,餓了么口碑在將“蜂鳥”獨立出來、加緊布局即時物流的同時,還面臨來自美團配送、京東達達,甚至順豐等快遞企業的競爭。
前述第三方報告同時指出,雖然美團配送、餓了么蜂鳥、京東達達牢牢占據即時配送的頭部陣營,但合計市場份額只為60%;順豐等快遞企業的加入,還將從非餐品類出發對即時配送的頭部陣營發起挑戰。
以順豐為例,根據其2018年財報指出,2018年全年同城業務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10.0億,同比增長172.2%;在客戶結構上順豐已開始為外賣餐品行業、商超行業、飲品行業等提供服務。目前順豐在即時配送上的人員“全職+專職”合計超過2.5萬人。
平安證券分析師王偉在研報中指出,中國的即時配送市場還處于高速發展期,即時物流市場3~4年就做到了快遞20年做到的業務體量的一半,行業用戶規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即時配送領域兼并融合、抱團合作的現象日益普遍,未來快遞公司也將從同城配送行業的發展中分一杯羹。
以此來看,若更擅長配送服務的快遞公司未來也加大在即時配送市場的布局力度,整個市場格局短期內或難以確定,未來較大概率將存在一定變數。